【科室概况】
全国分娩镇痛试点单位、全国分娩镇痛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全国产科麻醉培训基地、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分娩镇痛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江苏省分娩镇痛专家组组长单位、江苏省首批分娩镇痛培训基地。华体汇体育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妇产科手术麻醉、小儿外科手术麻醉、分娩镇痛、无痛人流、无痛取卵、术后镇痛、整形手术麻醉、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危重症救治等。
2021年,新华体汇体育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经胸壁心脏超声技术、手持式超声椎管内穿刺定位技术、超声引导下动静脉穿刺及神经阻滞技术以及高能量激光治疗仪、中低频治疗仪治疗各类疼痛治疗等新技术。获南京市卫健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获江苏省社会发展课题1项、南医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7篇;出版书籍2部、参编3部。
【技术专长】
1、分娩镇痛
我科于2000年华体汇体育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分娩镇痛,在全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为12万多名产妇实施了分娩镇痛,镇痛率达90%以上。分娩镇痛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痛的方法,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清醒状态,保持正常产力,同时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消除因分娩疼痛而导致的内环境紊乱,使产妇安全舒适地完成分娩,对产妇的产后康复有利,舒适化程度高,并发症少,产妇满意度高。我科现常规华体汇体育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硬膜外产妇自控分娩镇痛,麻醉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为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应对产房各种突发情况,保障母婴安全。
2、剖宫产麻醉技术
我科每年完成剖宫产麻醉近10000例,各种高危重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前置胎盘伴植入等病理产科多发、常见,对麻醉技术要求高,我院剖宫产常规使用的麻醉方法有: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单次腰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等。在气管插管全麻剖宫产方面进行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合理的全麻剖宫产用药方案,做到安全、合理、精准用药,既能抑制手术创伤对产妇的刺激又不影响婴儿的呼吸和肌张力,对母婴影响小。麻醉科团队对产科突发情况训练有素,即刻剖宫产麻醉操作规范,用药合理,流程管理科学。
3、可视化气管插管技术
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困难气道的处置是每位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可视化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可视,能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和解剖结构,规范、便捷、准确的处理“困难气道”,有利于降低脑损伤、呼吸心跳骤停、不必要的气管切开、气道损伤以及牙齿损伤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降低插管损伤,保障患者安全。我科现常规华体汇体育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插管技术,对困难气道的处理水平较高。
4、 有创穿刺技术
有创穿刺包括动脉穿刺置管和深静脉穿刺置管。我科对产科危重症和妇科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常规进行动脉和静脉穿刺置管测压,超声引导下进行有创穿刺普遍使用,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5、 自体血液回输技术
为应对血源紧张,秉承节约用血的原则,满足手术或紧急情况时输血需求,我科常规华体汇体育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自体血回输技术,现有自体血回输机两台,在异位妊娠大出血的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节约了大量的血液资源,避免交叉感染。
【学科带头人】
沈晓凤,学科带头人,麻醉科主任兼ICU主任,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副组长、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分娩镇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结合疼痛专业常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麻醉专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疼痛专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麻醉医师协会委员、江苏省麻醉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麻醉专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市麻醉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实用疼痛学杂志》通讯编委。
从事妇产麻醉及分娩镇痛专业,研究方向:分娩镇痛在临床的运用及对母婴的影响。
作为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参加国内研究项目17余项:其中2005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潜伏期镇痛的临床研究》;2006年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皮质醇在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抑制宫缩中的作用》;2007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抑制宫缩的机制及皮质醇在其中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面上项目1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拮抗治疗效果评价》;2008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Menin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临床安全性及对新生豚鼠学习记忆的影响》;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青年)1项:《Menin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神经轴麻醉剖宫产容量复苏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学影响及机制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硬膜外规律间断输注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2010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脊髓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分娩第二产程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2011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青年科技人才启动项目)1项:《桥脑网状结构GABA神经传导抑制在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2012年南京市卫生局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神经病理性疼痛Menin致谷氨酸受体基因甲基化机制》、南医大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己糖激酶-2促进缺氧诱导因子上调致肺血管细胞凋亡抵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青年)1项:《七氟醚麻醉致婴幼儿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机制》、省级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专项基金1项:《硬膜外全程分娩镇痛优化模式的大样本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幼年七氟醚麻醉硬气元气认知功能障碍脑桥机制》。
获得各类奖项14余项:2002获南京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08获南京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09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医学技术进步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2011年获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科室三等奖;2012年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2013年获南京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特别贡献奖、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科室三等奖;2014年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现发表文章50余篇,参编专著3部,副主编1部。获得专利2项。
徐世琴,后备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领军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市第八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
1994年7月毕业于徐州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工作。长期从事妇产科麻醉、分娩镇痛及手术后镇痛的研究。2014年01月-2014 年06月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做访问学者。
主持或主要参与科研课题12项,包括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MIF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观遗传学抑制》;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G9a/Glp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表观遗传学机制》;2011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1项:《桥脑网状结构GABA神经传导抑制在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2010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分娩第二产程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2009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及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各1项:《神经轴麻醉剖宫产容量复苏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学影响及机制分析》及《硬膜外规律间断输注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2008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及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临床安全性及对新生豚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Menin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2007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面上项目1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拮抗治疗效果评价》;2005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潜伏期镇痛的临床研究》;2004年院内课题2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泌乳的影响》及《分娩潜伏期应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镇痛的临床研究》。其中分娩镇痛相关课题6项。
研究成果获2014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4年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3年南京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012年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0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0年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9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008年及2002年两次荣获南京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论文16篇,分娩镇痛相关论文14篇。参编专著4部。获得专利20项。